本會受邀參訪「美國緝毒署博物館DEA Museum」
本會於2023年7月1日受美國司法部緝毒署教育基金會(DEAEF,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Foundation)邀請參訪美國緝毒署博物館(DEA Museum,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Museum),與美國司法部緝毒署教育基金會董事Thomas Harrigan、美國緝毒署博物館執行長 Jill L. Roberts一同與會交流。
美國緝毒署博物館(DEA Museum)網羅自美國緝毒局(DEA,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)在緝毒執法上的實務經驗、陳列美國緝毒相關文物、資料,以記錄分享美國藥物濫用之歷史,提供遊客互動的學習環境,為緝毒局宣傳公共政策的重要推手,富含重大的教育意義。
在DEA Museum走廊及各空間都布置了大面的照片牆,記錄了美國藥物濫用的歷史與故事。美國於 1800 年代首次出現毒品濫用情況,由於在戰爭期間大量使用嗎啡來止痛,導致戰爭過後許多退伍軍人對嗎啡成癮,而後也有媒體將此稱之為「soldier's disease」。1880年代,由於古柯鹼藥效神奇,在當時颳起一股流行風潮,廣泛作為飲料、藥物或提神劑的添加物,社會上逐漸出現古柯鹼濫用與成癮的現象。到了1950年代,甲基安非他命一開始被用來作為抗憂鬱和幫助控制飲食的藥物,但因為取得容易,逐漸被無法負擔古柯鹼昂貴價格的族群所濫用。隨著濫用和成癮問題的增加,美國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加強對安非他命的管制。到了1979年前後,美國毒品濫用出現高峰期,古柯鹼(Cocaine)再次成為主要濫用藥物之一,且價格逐漸下降,此時更開始出現較不純而更便宜的毒品—快克(Crack)古柯鹼,導致1980年代美國社會有超過600萬人濫用古柯鹼。
1900年代前後,德國發展出一種新藥物二乙酰嗎啡(即海洛因),被證明止痛效果遠高於嗎啡,且可以治療咳嗽、粘膜炎、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肺炎等,因而被作為一種止咳處方藥出售。隨著美國藥物政策的發展,導致鴉片類藥物取得不易,人們便開始轉向使用效果類似但價格便宜、取得容易的海洛因,濫用情形也因而越發嚴重。到了1960和1970年代,大麻開始在青少年間盛行,形成了一種特有且普遍的社會現象,雖然當時使用大麻屬於違法行為,仍然無法抑制大麻的消費數量,時至今日大麻仍屬於濫用比例最高的藥物種類。
博物館也與時俱進,現場也特別展示了最近許多因濫用芬太尼致死的年輕面孔,芬太尼作為近幾年的出現的新型毒品,在美國各地發生嚴重的濫用與成癮情形,除了服用過量所導致的呼吸困難、頭暈昏迷外,戒斷時也會造成胃痙攣、噁心流鼻水等症狀,在一年內因用藥過量而喪命者已達10萬餘人,帶走了許多年輕族群,甚而嬰兒的性命,是美國不可不多加重視的社會問題。此外,近年來美國各城市還大量出現一種名為「賽拉嗪」(Xylazine)的新興毒品,有些施用者甚至搭配古柯鹼、海洛因或芬太尼一起使用,追求更強烈、持久的快感,長期下來各地陸續出現毒癮者癱瘓在地上,眼神渙散,行走緩慢,甚至身上出現潰爛傷口,有如電影裡的「喪屍」。而服用此類新興毒品過量致死的案例更是逐年激增,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,博物館也藉此展示相關照片,呼籲大眾重視新興毒品氾濫的議題。
同時,DEA Museum也發行許多介紹非法藥物的文宣,用以進行深耕教育,希望透過認識非法藥物的成癮性、所帶來的生、心理與社會危害,以及危險情境的辨識與因應等,避免年輕世代誤觸。
DEA在面對毒品防制,不僅是透過緝毒禁止管制,更透過普及的深耕教育,使社會大眾了解毒品帶來的危害,更能了解接觸毒品後應如何尋求協助,值得臺灣學習及借鏡。